7月流火,烈日炙烤下的北京已連續多日超過40攝氏度。
但這個溫度對于位于吐魯番的一汽-大眾熱帶試驗基地而言,不過是開胃菜。
7月16日,當地最高氣溫沖到了52.2度,地表溫度突破80度。毫不夸張,這時候把手放在車身上,隨隨便便就能燙個大泡。
但每年最熱時,也是一汽-大眾吐魯番熱區試驗基地最忙時。他們要在這里做一系列包括暴曬測試、整車灰塵密封性測試等在內的整車耐久可靠性試驗。
而再過5個月,測試就將轉場到黑河測試場,那里滴水成冰,在零下30度的低溫中拉開又一輪高寒測試。
每一款車型投放市場前,都要經歷如此周而復始冰與火的洗禮。在以農安試驗場為中心的試驗基地,歷經300萬公里的嚴苛道路測試。
對一汽-大眾來說,隨著近年來從試驗基站到綜合性試驗場,著眼于全國的綜合性試驗場框架搭建完成,其自主研發體系日趨完善成熟。
對用戶來說,相對于不少速成品牌急于求成,所謂18個月研發一款新車、三年換代一個車型,一汽-大眾以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拿出數倍的時間和資源,千錘百煉、愚直打磨,這樣的產品自然也更可信賴一些。
在用戶看不見的地方做到極致
剛一下車,熱浪撲面而來,空氣中似乎著了火,只是在試驗場門口待了兩三分鐘,就已經大汗淋漓。
“我們的車沒問題,但人在外面受不了,希望大家采訪的時候注意防暑“,一汽-大眾技術開發總監劉英杰先生笑著向我們叮囑。
▲一汽-大眾技術開發總監 劉英杰
站在一汽-大眾吐魯番熱區試驗基地院內,放眼望去,5公里外就是火焰山。《西游記》中說,火焰山是因為孫悟空逃離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時蹬掉了一塊爐磚,繼而落入凡間,變成了燃燒八百里的火焰山。如今,一汽-大眾就在火焰山腳下修煉,但煉的不是丹,是車。
剛剛過去的幾天里,吐魯番的高溫創下了新紀錄:52.2度,車輛表面溫度能達到85℃。這里擁有全國最高的氣溫和最強烈的陽光照射氣候條件,不適合人類居住,但適合開展干熱環境下的整車耐久可靠性試驗。
最極限的一個試驗稱為Warmland熱區耐久試驗,車輛在加載的情況下進行100000km耐久測試,魔鬼訓練般地考察車輛在高溫暴曬、風沙灰塵條件下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一汽-大眾整車開發部部長 王志超
一汽-大眾整車開發部部長王志超先生介紹,近年來,隨著以農安試驗場為中心的試驗基地建設完成,同時在黑河、吐魯番也分別建立了寒區和熱帶試驗基地,在此基礎上,一汽-大眾全體系地開展整車道路耐久性試驗,整車道路適應性試驗,整車功能可靠性試驗。
除此之外,還有多達幾十項的整車及零部件的性能試驗(比如:底盤石擊試驗、灰塵密封試驗、整車溫度測量、大氣暴曬、揚雪、涉水等各種試驗),以及整車系統標定匹配試驗(空調標定、發動機標定、轉向匹配、減震器匹配等試驗)等。
每一一款車型投放市場前,都需要在試驗場進行8000公里道路耐久強化試驗,濃縮包括了世界上最惡劣的16種特殊路面,測試條件相當于用戶在普通工況下行駛30萬公里。
這一次,我們跟隨一汽-大眾測試團隊,從哈密驅車300公里來到吐魯番,試驗的車型包括奧迪A4L,A6L和Q5L,該試驗的測試周期為46周,包含冬季極寒、夏季干熱和濕熱以及高原極端環境測試,據了解這僅僅是眾多試驗類型中的一項。
離開吐魯番,我們隨后轉場到了農安試驗場。這是國內面積最大的綜合性汽車試驗場,總投資17.2億元人民幣,測試道路總里程超過60公里,包括耐久強化試驗區、綜合性能試驗區、耐久交變試驗區、防腐蝕試驗區七大試驗模塊。
在農安,最刺激的莫過于將車合法地開到極速。
普通高速路限速是120公里/小時,而在一段曲線段最大傾角達48.8°、總長9.9公里的高速環道上,測試人員可以把車開到265公里/小時。
車在前面跑,魂在后面飄,坐在車內,巨大離心力作用下,連手臂都很難抬起。
正是在這樣的極限條件下,車輛才能充分展示其在持續高速行駛中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為什么這么“玩命“?一汽-大眾人信奉一個理念:試驗高于設計,用戶高于試驗。他們相信,只有通過極限中測試,才能夠造就高品質汽車。
劉英杰透露了一個細節,在農安測試場的CWP測試中,如果是參照大眾標準,有些其他品牌的車型一圈都跑不下來,一圈就跑偏,而一汽-大眾所有車型都必須通過循環測試。
▲一汽-大眾整車試驗場經理 張振
“一汽-大眾之所以熱衷應用最嚴苛的手段去測試,就在于它們能夠有效保障車輛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我們的測試和造車標準都高于行業標準,是因為我們帶著熱愛,帶著敬畏去造車。“一汽-大眾整車試驗場經理張振先生談道:”我們舍得在用戶看不到的地方去下成本。”
已具備整車全流程本土化開發能力
前不久,值中國一汽成立70周年之際,德國大眾和中國一汽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深化長期合作。二者將協力進一步強化大眾品牌產品陣容,推動電動化車型發展,并強化中國本土技術的引入。在此基礎上,一汽-大眾將得以進一步利用自身研發資源,加速新品上市和成本優化。
在吐魯番,我們獲得了進一步信息,限于保密條例,細節還不能多說,但可以披露的是:大眾集團的核心部件將第一次在德國以外,也就是在一汽-大眾體系下開發。
看上去是車輛研發的一小步,實際上是一汽-大眾的一大步,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汽-大眾已擁有整車全流程開發能力。
隨著新技術開發中心、動力總成中心、新能源中心、車輛安全中心、臺架試驗中心、農安試驗場等行業頂級的研發中心拔地而起,在研發能力方面,一汽-大眾已建立起能夠開展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的9個L1.5級部、近2000人的強大研發團隊,具備了從概念開發到批量開發再到試驗驗證的本土化能力。
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圍,而是在長達33年的合資合作過程中,持續沉淀與積累的結果。
以車身為例,一汽-大眾所參與的開發分工比例已經從最開始的30%左右,提升到了目前的80%左右。
就產業而言,這是合資企業以中國本土消費為導向重新定位的趨勢和必然;就一汽-大眾來說,在能力轉移和提升的過程中,也愈發自強自信起來。
從地表82度的吐魯番到零下30度的黑河,從極速265公里的農安測試場到每一款產品都要經歷的高溫、高寒、高原“三高“測試,這樣的千錘百煉,自然18個月開發不出全新產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堅持德國高品質標準從不妥協,通過極限手段淬煉極限產品,這樣的耿直與扎實,或許就是相對于甚囂塵上的新造車泡沫,一汽-大眾從骨子里呈現出的大不同。
標簽:一汽-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