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前不久,DS7在北京車展正式上市,售價區間20.89-30.99萬元。在必評菌看來,DS7無疑將成為整個DS品牌生死存亡的關鍵。并不是必評菌夸大其詞,只需要看一下DS今年一季度的銷量就能知道其形勢有多么嚴峻,三個月所有車型累計銷量500出頭!可以說是相當“冷”了。
現在來看,DS7能熱銷,它就真的算是“救了命了”。反之,如果DS7還賣不好,長安DS恐怕就要考慮“去留”的問題了。
產品基本上算是“投其所好”

DS7準確的說,應該是DS6的替代者,而并不是像“7>6”表述的那樣似乎要比DS6高一級。這一點,無論從幾乎一樣的尺寸、同樣排量的發動機配備,以及相似的官方指導價都可以得到印證。
DS6三月份只賣了26輛。這么類比看來,似乎對DS7的預期要“涼了半截”——同樣的尺寸、同樣的價格體系、同樣的品牌,DS7再強能強哪兒去?
然而如果我們把DS6和DS7放在一起,問任何一個人這倆車誰更強,答案應該毫無懸念——所有人都會指向后者。
的確,DS7在“吸引人”的層面,要比DS6強太多了。而且所有這些的強,都明顯是在迎合國內消費群體。例如顏值、例如內飾豪華感+科技感的這在營造。甚至,連懸掛這種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也因為國內的“輿論壓力”,換成了主流競品都有的多連桿……
算不算“豪華品牌”不知道,但DS7確實在按“豪華品牌”的套路玩兒
DS品牌最大的爭議點,確實是在“豪華”二字上——自封的豪華,想讓人信服,太難。
過去的DS不光是“自封”的問題,在產品上本身也不夠支持。例如口口聲聲號稱“豪華品牌”,但功夫僅限于“內飾材料”“多包點皮子”而已。再加上全系“板懸”,當然少不了挨詬病。
這回這個DS7,其他方面夠不夠格豪華品牌見仁見智,但在技術層面這塊,基本上算是做到位了。
例如三大件中的發動機和變速器。發動機還是那個1.6T,但技術有改進,帶行程連續可調。8AT變速器,至少在常規品牌同級車里目前還沒有。從實際匹配效果來看,也確實要比之前(DS6)的組合強很多。
懸掛除了多連桿以外,兩個頂配版的“魔術底盤”也算是帶“豪華范兒”的。實際效果比奔馳S和奧迪A8的魔術底盤肯定比不了,但原理相通,都是通過探頭偵測地面路況來適時調整懸掛,屬于電子控制類的主動懸掛,逼格還是滿滿的。
還有就是一些細節了。比如前后大燈,不光是LED那么簡單,也不光是造型追求豪華感,而且還弄得“很智能的樣子”。噱頭不噱頭不說,但效果還是要肯定的。
內飾的那一堆皮、那一堆屏就不必說了。雖不能說包一堆皮、放一堆屏就等同于豪華,但這至少算是豪華的基礎。而且從工藝、氣味乃至界面等很多細節看,它也確實“挺有豪華感”。
價格在普通與豪華之間,定位上沒毛病
還有人總愛把DS的失敗歸結為定位模糊。其實DS在產品定位上一直沒毛病。
例如DS6定位在普通合資緊湊與豪華緊湊SUV之間,有問題嗎?沒問題。市場就缺這樣的產品。早期的途觀,后來的昂科威之類之所以成功,玩的就是這個。

問題在于,之前的DS產品實在是“太拿不上臺面”。
DS5不必說,太個性不適合走量。DS5 LS,要設計沒設計、要豪華感沒豪華感,看上去比一線合資緊湊級都不如。DS6也一樣——覺得它甚至不如標致4008或者天逸 C5 AIRCROSS的大有人在。這樣的產品,如何能支撐這種品牌定位?
很顯然,DS7完全不一樣了。除了以上那些顯著強于DS6的地方,具體到配置價格也是DS7更強(配置更優、價格更低)。這也意味著,DS7已經有能力來打這個“夾縫”了。
除了品牌,DS7就沒有遺憾的地方了嗎?
毫無疑問,對于DS7而言,品牌、以及它所對應的的渠道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影響其銷量的最大掣肘。尤其是基于DS目前的“極度冷門”,它對于DS7的影響甚至是“負數”的。也就是說,哪怕對應一個全新品牌,同樣只有目前DS這么多的銷售渠道,DS7的終端表現可能都要好得多。

除此之外,DS7在產品定位上仍有些不夠理想之處。例如DS7的后排空間不夠大。另外,全系1.6T的動力總成,雖然性能上夠用,但“排量不夠大”仍然難以滿足相當一部分主流消費群體的“心理需求”。畢竟在很多人看來,“1.6T和2.0T不是一個檔次的”。這些都會讓其面對高端緊湊SUV(如途觀L、昂科威2.0T等,這其實才是DS7的核心競品)很吃虧。
假設DS7在引進時,能加長車身尺寸、將后排做到途觀L的水平,然后配備更大排量的發動機(最起碼是天逸C5 AIRCROSS上的1.8T),最終的情況可能會比現在要好得多。
必評小結:

DS7會毫無懸念地成為DS賣得最好的車型。在必評菌看來,它也具備成為DS品牌救命稻草的可能。
然而在市場最終給出答案之前,懸念一直存在。就好像,雖然很多人不看好之前的DS,但誰也沒想到終端表現能差到這個份上。既如此,這個應該被看好的DS7,最終因為DS品牌的“過冷”而歸于夭折也并非沒有可能.
說了這么多,喜歡這車的人到底該不該出手呢?單就產品論,必評菌認為性價比沒毛病,指導價就已經挺值得出手了。不過就理性而言,觀察半年到一年會更保險——如果仍然歸于“冷門車”,還是別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