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突如其來的陌生好友申請,我們對它總是充滿想象和好奇的。
直到搜腸刮肚的找出來的say hi表情包被對面的“開炮”淹沒時,才覺得自己的靈魂是多么的需要洗滌,而此刻,屏幕另一端嘴角瘋狂上揚的獨立團團長向你傳遞來的每一句要把你突突了,都在閃耀著讓我來凈化你罪惡的光。
當你追問之下,而這位“李團長”顯得格外忠誠的時候,自己又那么無可奈何,只能默默的做好被督促的新兵蛋子,去好好學習。
為你跟團長牽起這一段姻緣的,是你朋友為你定制的一場惡作劇。
當他帶著一絲得逞的竊喜,不斷追問你跟團長的交流進程時,你根本無暇顧及他又說了什么。
團長的意大利炮總是在試圖打出你的靈感,讓你根本無法置身事外。
當這位李團長因服務到時離去時,你到底是迫在威懾中,拜倒在意大利炮下好好學習呢,還是選擇拉黑老李?
有時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的相遇真的很奇妙。
被朋友點來的各種身份的人就像拆盲盒一樣隨機,和它傳達的多樣化的“誠摯祝福”一樣,難以捉摸。
有些是佛祖絮絮叨叨又充滿關懷。
讓你感受到被佛音環繞的平靜祥和,想跟他進一步探討佛法的奧妙。
而有些時候會遇到些不明生物
當你想一探究竟,這玩意到底說了些什么的時候,不明生物還推出了一些額外功能。
即使你并不知道微信里每天有多少奇奇怪怪的人在不同的對話框進行對話,但有些身份的人就能給你從短短幾句話中表明著它的專業性是不容置疑的。
當然,他們不會滿足于圖文給你帶來的視覺上的享受,更追求從聽覺和思維上全方面的打擊體驗。
從愚人節那天開始,微信cosplay產業一路蓬勃發展,他們產出的角色種類永遠超出你的想象力。
半桶水的佛祖可能并不能真的把你從塵世中解脫,但嗩吶工具人至少還能讓你感受到我國傳統民俗音樂的精髓。
雖然他吹的可能是《死了都要愛》
常年被“樂器界流氓”所污名化的嗩吶玩家,終于趁著這波消費熱潮揚眉吐氣,60秒的語音時長根本不足以承載他們的熱情。
“自從有只嗩吶給我吹了個豪華套餐,每次在小區電梯里碰到老年活動中心的嗩吶隊大爺,我都懷疑就是他們接的兼職。
龍蛇混雜的角色扮演,讓工具人們可以自由切換身份,隨意游走在佛教與民俗文化之間。
“我問微信里的小嗩吶會不會用嗩吶吹《大悲咒》,他卻說他剛剛結束扮演佛祖的工作,現在只想好好當一個嗩吶手。”
微信的圍追截堵永遠趕不上群眾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快樂的語言有無數種,菜單上總有一種合你的胃口。
這些工具人一上線就像穿了隱身衣,為自己做了偽裝后,沒人知道他們的真面目。
上一秒你還深陷在這樣的智障男友里“我是誰,我在哪,這是個啥”的問題不能自拔,下一秒的學人精就披上了跟你一模一樣的皮,像個復讀機一樣讓你在兜兜轉轉中自我懷疑:我他媽到底是不是我?
對話框里的李云龍還沒講解完意大利炮的操作原理,另一邊的狗狗已經開始了汪汪,讓你可能已經開始懷疑這個世界是不是進入了時空紊亂。
有些身兼多職的工具人自己也因為這樣的手忙腳亂而精神分裂,搞不清自己應該提供什么服務,迷失在虛幻的網絡世界里。
沒來得及換身份就得服務下一個客人,當他們以佛祖的身份發出一段土撥鼠的嘶吼時,可能連他們自己也沒發現有什么異常。虛無的網絡世界里,你永遠不知道一個賣家會有多少種身份。
“有個賣家自我介紹說是我朋友點的屁,結果上來就吹了段嗩吶要送我走,我老感覺我之前沒有事情,被活生生拿屁送走的。”
這個世界的無聊遠勝過你的想象力,打開各種社交平臺甚至公眾號,你都能看到有人在為你和你的朋友量身定制這些關懷服務。
你不用再去寺廟里三拜九叩,也不用請一尊佛像到家里每日上香,花幾塊錢秒速下單,就能來一次靈魂救贖。
然而當你真的跟一只蚊子一番促膝長談之后,他可能會告訴你她只是個被花唄支配的大學生,趁著上網課的間隙掙點零花錢。
大部分角色扮演都不需要什么技術含量。
賣家們樂于把自己代入到各種奇奇怪怪的事物里,游走在好幾個物種之間,撩撥著陌生人的好奇心,還能賺點錢。
而買家們也愿意用這種方式給自己朋友的生活增添一點潤滑劑。
當我們在努力把AI做得更像人的時候,人類又在試著把自己變成各種形態的Siri,并從中獲取樂趣。
不管是一個會聊天的狗狗,會發表情包的嗩吶還是會聊騷的佛祖,都向我們演示了一次智力退化的過程。
如果你置身事外,道德高地只會讓你欣賞到一場人工智能摻雜了天然傻逼的鬧劇。
參與了游戲的人卻會樂此不疲,當一個帶著意大利炮的男人跟你打招呼時,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帶著隨機和荒謬,你的娛樂精神決定了你從中收獲的快樂劑量。
當大部分人把這些微信cos服務當作逢場作戲時,只有投以高度尊重的人才能收獲不一樣的驚喜。
“左耳樹洞”的倔逼們興奮地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并且為這次難得的藝術交流沾沾自喜。
標簽:左耳樹洞